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曹發義介紹安徽三年來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成果成效。三年來,安徽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聚焦“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積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
創新,是安徽發展的優勢,更是一體化合作的重要基礎。三年來,安徽聯合滬蘇浙合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邁出堅實步伐,在量子信息、同步輻射光源、智能語音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取得積極成效。
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掛牌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升級版加快打造,“科大硅谷”等新型創新載體啟動建設,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量子顯微鏡”“熱核聚變”“鐵基超導”“嫦娥鋼”“質子刀”等一批國際領先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問世。
在產業發展上,安徽深化與滬蘇浙頭部企業合作,協同實施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共同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盟,牽頭成立的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已集聚科大訊飛、蘇寧軟件等上下游企業72家;圍繞開放合作,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深化合肥、蕪湖片區與寧波片區,蚌埠片區與金義片區合作共建;圍繞生態共治,與滬蘇浙攜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十三五”期間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20%。
安徽實施十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合肥人工智能、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銅陵先進結構材料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安徽數字經濟規模超萬億。
安徽區域協調發展的步伐持續邁進,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圈五區”建設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深入實施的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合六經濟走廊、合淮產業走廊加快建設,都市圈能級和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印發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提升發展意見,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等一批高能級產業平臺加速打造,皖江8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5%,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作用進一步顯現;銜接國家出臺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24條專項支持政策,制定印發皖北發展“新10條”。今年前三季度集聚區在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同比增長36.8%,皖北地區內生發展潛力進一步激發;全力打通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實現19個縣市區全部通高速、15個縣市區通鐵路,內聯外通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推進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進一步筑牢。
重點區域率先突破,蘇皖合作示范區加快發展,帶動“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開局起步,總投資227億元的63個重大項目先行啟動;寧滁、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揭牌成立,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向縱深推進;首批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發展壯大,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年以來簽約滬蘇浙項目投資額占比超過78%;城市城區合作共建更加緊密,14個城市與滬蘇浙18個城市簽訂27個戰略合作協議,22個城區與滬蘇浙20個城區開展全面對口合作。
共同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統籌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生態環保專項監督長制,與浙江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在公共服務共享上,長三角職工醫保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安徽16個市與滬蘇浙設區市全部實現醫保“一卡通”,同時初步形成全省人社業務“一卡通辦”、惠農補貼“一卡通發”、交通領域“一卡通行”、文旅領域“一卡通游”、醫療健康“一卡通結”,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顯著增強。